top of page

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專業分區輔導團(古歷聚組南區)

2018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係文化部「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理念項下的計畫之一,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作為重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其包含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及無形文化資產的再生與傳承。

本案分區為「古歷聚組南區」,負責輔導對象主要有6案,分別為:左營舊城見城、興濱計畫-哈瑪星港濱街、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再造歷史現場、臺東市民權里日式建築文化園區修復再利用計畫、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澎湖縣媽宮舊城區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係文化部「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理念項下的計畫之一,透過「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作為重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其包含有形文化資產的空間治理,及無形文化資產的再生與傳承。

本案分區為「古歷聚組南區」,負責輔導對象主要有6案,分別為:
1.左營舊城見城:
以再現「台灣第一石城」歷史場景為目標,透過重建台灣第一石城、縫合龜山串接蓮潭、歷史堆疊城市考古、舊城門戶重塑再造、貫穿古今散步舊城等五大計劃之執行,重現舊城之人文地景,並規劃跨域結合文化科技,以全台創新的五感體驗模式,讓遊客看見國定古蹟舊城的歷史脈絡及古人生命之全新價值,建構超越國定古蹟深度的文化加值內涵,重新拾回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2.興濱計畫-哈瑪星港濱街:
「哈瑪星」來自於日文「濱線Hamasen」。濱線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路最南端緊鄰港埠的鐵道,迄今部分軌道仍保留。興濱計畫依地區特色以山、港、鐵、町四大主軸進行整體規劃,藉由系統規劃之方式,打造山、海、港、鐵道、歷史街區等不同層次的之都市空間變化。

3.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再造歷史現場:
109年,嘉南大圳落成完工使用滿90 年,本計畫將彙整相關研究成果,以文化景觀精神為核心,呈現「土地─水─人民」歷史記憶為目的,於臺南市範圍內嘉南大圳核心區域、重要節點,進行有形文化資產之修復再利用,輔以調查研究、主題出版、實地導覽及文化科技進行各計畫節點之串聯,試圖帶領民眾認識嘉南大圳的「水文化」,呈現歷史場景並傳承歷史記憶。

4.臺東市民權里日式建築文化園區修復再利用計畫(重現北町歷史與生活文化場域):
「臺東市民權里日式建築宿舍群」,經臺東縣96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取得「文化資產保存法」法律地位。然而,105年因受尼伯特颱風侵襲,以致本區域受損嚴重。本計畫將完成全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再造多元文化歷史現場空間。

5.嘉義市重現木都再造歷史現場(未核定計畫):
自1912年開始,總督府即於阿里山林場展開大規模的森林開發工作,並興建林業鐵路以為運輸使用,嘉義市在此經濟開發計畫中扮演木材集散地與加工地的重要角色。也因此木材輸出與相關產業是日治時期與國府遷台初期促使嘉義發展的重要經濟命脈。
本計畫以木業文化脈絡發展為主軸,由阿里山森林鐵嘉義站向東北方向外輻射,串連鐵道沿線木業文化資產區、嘉義舊監獄宿舍區木業文化培育基地至舊城區歷史街區木構造建築指認,及嘉義市東市場環境改善,進行全區綜合規劃發展提升計畫,帶動南側舊市區之整體木造建築資產之維護與提升。再現嘉義木材城市風華,同時營造木材產業特色觀光景點,吸引遊客駐留,提升地方經濟繁榮。

6.澎湖縣媽宮舊城區再造歷史現場計畫:
媽宮(今馬公)原係澎湖大山嶼西側一處擁有天然良港的傳統聚落,因位居台灣海峽樞紐,媽宮因長期位居澎湖的軍事、行政、經濟、文教中心,透過歷代統治者之建設和在地居民對生活的實踐,累積了豐富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而為當代澎湖各地區中文化能量最高者。
因此從海洋文化、軍事歷史、常民生活的關照與系統化串連開始,建構三大發展目標:「呈顯媽宮古城歷史場景,豐富在地文化生活內涵」、「串連媽宮空間文化資產,提升文資保存活化效益」、「整合有形無形文化資源,提供住民遊客創新服務」。

Project Gallery

bottom of page